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重要批示精神之际,《大众日报》刊发题为《山东农大:“好家风”培养新农人》通讯报道,点赞我校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典型做法。
山东农大:“好家风”培育新农人
□本报记者 王桂利 本报通讯员 郭翠华
临近麦收时节,10大信誉菠菜担保平台澳门白菜网送体验金网站研二学生王森又一次来到泰安市岱岳区道朗镇玄庄村,刚走进实验田就被五六个村民围住。“能不能帮我们判断一下今年麦子产量怎么样?”王森听完便拿着地里的麦穗,仔细地教他们认识影响小麦产量的穗粒数、千粒重、穗数等指标。
“最初王东老师带着我们到实验田里,一边做课题研究,一边帮当地的百姓解决小麦冻害、病虫害等问题。在这期间我学到很多‘大招’,现在也能帮周边农民做些事了。”王森觉得很自豪。
在山东农大,有很多研究生和王森一样,经常走进田间地头,手把手把学到的新理念、新技术教给周边农民,帮他们解决难题。
看到集团研究生们争相为乡村振兴出力,山东农大党委书记徐剑波说:“立德树人、强农兴农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将继续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为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培育农业后备军,为国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
在课程教育中认识创新来源
“在精细化工工艺学课上,李培强老师给我们讲了很多化学材料到成品的制作过程,还给我们介绍了他们团队研发的液体地膜240天完全降解,成本比传统地膜低约30元每亩,且省时省工,使用方便。”山东农大研一学生江春欣说。
在东平县挂职科技副县长的山东农大李培强说:“来到地方挂职以后,自己更了解农民群众、农业企业对科学技术的迫切需求,也更懂得了科技成果‘接地气’的重要性。”李培强在课堂上把自己的经历、体会和最新的研究成果讲给研究生听,希望能启发他们认识到科研创新之源。
把乡村振兴、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等战略融进学生课程学习、实习实践等培养环节,让研究生在课程教育中认识科学研究就是要解决生产中“卡脖子”的关键问题,以培养新时代的新农人,这是山东农大一以贯之的做法。
在导师带动下传承家国情怀
“无论是哪个年代,个人发展一定要与国家发展始终紧密相连。从事农业科研,更要关注农业、关心农民,对农民负责。”90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农大教授束怀瑞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果树事业。
他的爱民爱农情怀让“土生土长”的山东农大李玲教授深受感染。李玲在五莲县挂职科技副县长时,经常与农民一起工作在果园里、林果间,由此当地农民都喜欢称她为“田间地头上的副县长”。
“开始时,果农们对李老师教给他们的‘一根棍’等果树种植新技术并不太信任。李老师就在汪湖镇大湖村建示范基地,让果农们一亩地就收入三万多元。现在五莲县12个镇的大大小小果园里都有李老师团队研发的新品种、新技术,果农们的腰包也渐渐鼓起来了。”这些都被李玲的硕士研究生陈修淼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陈修淼在毕业时自动请缨,去了五莲县凯阳现代农业公司工作。“希望和李老师一样,将来在小果园里干出一番大事业。”如今,数十名李玲的学生扎根五莲,每天奔忙在现代化果园管理中。
为了更好地发挥导师在研究生知农爱农教育中的作用,山东农大印发了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文件,要求导师把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学习、科学研究、实训实践、就业指导中,让爱农情怀代代传承成为“规定动作”。
在社会实践中奉献青春才智
去年暑假,枣庄市山亭区北庄镇铁山村、务后村、洪门村、三道峪村的果农多了一些帮手:山东农大的在校博士研究生。为他们牵线搭桥的正是山东农大在北庄镇设立的乡村振兴博士工作站。
“我们和导师一起,到村里调研,解决生产现状、问题及需求等。”园艺学院学生王尧觉得能为果农做点事儿很开心。
有了精准对接乡村振兴服务的“根据地”,山东农大以后每年暑假期间都选派20名博士研究生和10名导师深入一线,围绕果树、蔬菜、病虫害和智慧农业四大块开展科技服务。
“到一线了解生产现状,这对博士生来说是很好的实习实践课,更能督促他们结合需求做研究,将来成长为社会需求的好专家、好管理者等;对农民来说也能直接学习种植管理方面的新技术。”省派山亭区北庄镇乡村振兴服务队队员、省教育厅研究生处雷涛对山东农大博士生到基层服务的事迹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