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公共管理学院周敏与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刘世鼎教授在《New Media & Society》在线发表了题为“Be my boss: Migrant youth and the contradiction of hope labour on Kuaishou”的研究论文。周敏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刘世鼎教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
2016年快手短视频平台的兴起及其普通人的定位,吸引了众多农村用户,越来越多农村青年的日常生活进入大众视野。农村青年在快手短视频平台生产了“社会人”亚文化,甚至成为“不太可能的创意阶层”。基于四年多的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这项研究审视了快手的平台化过程,在赋予底层群体被看见的权力的同时,通过构建“希望劳动”的话语来约束农民工青年的文化生产。随着快手的盈利模式从虚拟礼物经济转向直播电商,农民工青年不仅可以通过文化生产获得收益,也可以成为小微企业的创业者。农民工青年因此融入了以平台为主导的“多边市场”的网络系统。快手从而为底层群体创造了成为“自我的企业家”的可能。
但在希望劳动的话语下,许多农村主播将自己推向极限,以通过自我呈现的商品化获取注意力经济。在平台治理的介入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快手改变原有的发展策略,一方面,通过明星效应吸引一二线的城市青年用户;另一方面,引导农村青年从文化生产者转变为电商创业者,在留住农村用户的同时约束他们的文化生产。这种转变导致文化生产多样性的减少,内容生产同质化严重,农民工青年成为创意阶层的希望越来越难以实现。 这种趋势重塑了快手的文化生产格局,促使更多的农民工青年加入到重复性的、高强度的、枯燥的数字劳动中。因此农民工青年看似成为了“自己的老板”,但实则陷入平台的“数字流水线”。
该研究得到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数字平台驱动乡村振兴的路径与治理机制研究”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77/14614448221141828
编 辑:万 千
审 核:贾 波